张桂梅,女,满族,中共党员,1957年出生,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,先后在大理喜洲一中、华坪县中心中学等地任教,现任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、校长,华坪县儿童福利院(华坪儿童之家)院长。
本期《读红色经典》就让我们一起走进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的故事,一同来聆听西工学子的真情讲述。
张桂梅和她的学生们

1975年12月张桂梅参加工作,199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2001年,张桂梅兼任新建的华坪县儿童福利院(华坪儿童之家)的院长。2008年8月,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在华坪建成,张桂梅担任校长。11年来,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%,1645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。
张桂梅献出她的年华为党的脱贫攻坚和教育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,她是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忠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,她总是以自己的思想、人格、情感、行为和学识起到先锋引领作用。张桂梅曾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,荣获“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”“全国优秀教师”“全国教书育人楷模”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等荣誉称号。2020年12月11日,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,授予她“时代楷模”称号。2021年获得“全国脱贫攻坚楷模”荣誉称号,习近平总书记为她颁奖。
张桂梅同志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,默默耕耘、无私奉献,为了改变贫困地区女孩失学辍学现状,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,推动创建了一所免费招收贫困女生的高中,2008年建校以来已帮助1800多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,
她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,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;她教书育人、立德树人,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,倡导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,注重言传身教,传承红色基因,让“感党恩、听党话、跟党走”成为广大学生自觉追求;她坚韧纯粹、甘当人梯,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,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,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“张妈妈”。(摘录)
张桂梅老师在十几岁的青春年华时,就响应党的号召,从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,此后,始终把个人的人生与国家需要和人民期盼紧紧地联系在一起。
在云南,越是贫困的地区,越是要前往那里的中学教书。她往大山里走,越是偏远、艰苦的地区,她越是要坚持留下来,给那里的孩子们传授知识。她先后到了华坪县中心学校、华坪县民族中学教书。也正是在长期支援山区学校的过程中,她越发感受到做好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。“艰苦的地方更需要我。”张桂梅老师说。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,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“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”的铿锵誓言。
在奔赴北京领奖前夕,张桂梅在昆明接受了云南网记者的采访。“这份荣誉,是我们所有老师的功劳,并不是我个人的,我只是一个代表而已。只是说,能让一个山区老师上去领奖,这是对整个山区老师的认可,是党给大家的一个温暖。”谈起获奖感受,张桂梅如是说。
“现在取得的成绩还不够,这份肯定和鼓励将推动我们大家继续努力付出,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”
张桂梅的言行不仅影响了一所所学校,还影响了整个丽江广大山区农村。“以前农村女孩早婚早育的很多,现在很少了,农村家长送孩子读高中的意识普遍增强,我们开家长培训会,有5800多名家长通过网络直播参加培训,多数是农村家长。”华坪县妇联主席刘安平说。
作为老师和校长,张桂梅兢兢业业。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,她去家访失学的孩子,给孩子家里做工作,一个一个劝他们重返校园。持续12年,张桂梅的家访足迹,覆盖了丽江各地山区共约1552名学生的家庭,行程达11万公里。
在华坪民族中学任教时,为了让一个班上的孩子们复学,她一家一家劝;为了保证男生们不偷溜出校,她搬进了男生宿舍。
2001年,华坪儿童之家建立时,她被请去担任校长。第一天,儿童之家收了36个孩子,最小的两岁,最大的12岁。此后,张桂梅除了上课,还要照顾这些幼小的孤儿。她发现,不少女孩并非孤儿,而是被父母遗弃的。加上之前家访的经历,这使得她更加迫切希望拯救那些大山失学女孩。在她担任十七大代表后,开始促进华坪女子中学的创办。
2008年,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,丽江华坪女子中学建立。这所中学不设门槛,学费、住宿费等全免,只收少量伙食费,对于贫困家庭的学生,即使基础很差,中考分数没过线,也要全部招进来。首届学生几乎全都是“线下”生。张桂梅给女孩们的家庭做工作,安抚这些面临家庭困境的孩子,让她们放心学习,努力读书。12年来,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%。
学校佳绩频传,但是张桂梅校长的身体却每况愈下,甚至接受颁奖时,身上都贴满了膏药。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林文勋说,张桂梅老师始终用生命之灯点燃希望之灯,照亮了无数学子前行的路。张桂梅老师是当之无愧的“燃灯校长”。她几十年如一日,投身贫困山区的乡村教育,谱写了一曲新时代人民教师的最美赞歌。
张桂梅去学生家家访
在华坪女子高中任教任职时,她让学生们重温红色经典、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。每天上午课间,歌剧《江姐》的经典选段《红梅赞》都会在校园里准时响起。
她说:“靠坚持!靠信仰!我们长期开展红色信仰教育,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大家都拧成一股绳。”每天9点40分的课间操,全体学生跳舞蹈《南泥湾》,唱红歌《红梅赞》,下午下课时学生在教室唱红歌,每个周末组织学生看一场爱国主义教育电影,寒暑假的时候,她还带大山的孩子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,回来后,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。
“红色教育为什么有效果?因为张桂梅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,她吃的苦最多,捐款最多,付出的心血最多。与她相比,我们义务加点班不算什么。所以她说的话有号召力,大家都愿意听。”在华坪女高坚守12年的教师张红琼说。
张桂梅在督促学生做课间操(12月2日摄)
新华社发(陈欣波 摄)
桃李不言/下自成蹊
张桂梅的事迹打动了无数人。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她的学生,华坪女高第一届毕业生周云丽在2015年大学毕业后,考取了宁蒗县城的中学教师岗位,听说女高缺数学老师后,她毫不犹豫放弃了县城工作和正式编制,来到女高做代课老师,一年后才转正。“老师老了,我们长大了。”周云丽说,“我们要继续她未竟的事业。”2020年9月,在大连读书的冉梦茹和在桂林读书的刘敏相约好了,要去西藏当兵。她们说:“不是您鼓励我们去艰苦的地方吗?放心吧,我们不会当逃兵,不给您丢脸。”在红色革命精神的浇灌下成长的孩子们,感触于她们的“校长老妈”的教诲,她们成了新的播种者和希望传递者,用希望传递希望,用梦想点亮梦想。
生命不息、奋斗不止,与命运抗争到底,这就是张桂梅最好的誓言,也是这位给所有山区孩子上的第一堂课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在历史长河中,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,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、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,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”。
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林文勋说,每一位青年学子,要向张桂梅老师学习,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和价值追求,心存大志,胸怀家国,自觉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。自觉与时代、与人民同呼吸、共命运,把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复兴、国家富强、人民幸福、社会和谐的伟大进程中,在为国家富强、民族振兴、人民幸福贡献力量。